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

因為侯孝賢,所以刺客聶隱娘

曾經有同事問我,電影導演到底負責什麼工作?為什麼每位得獎人都那麼尊崇又感謝導演?

嗯哼,為什麼導演那麼位高權重?又有那麼多明星爭相地與名導合作呢?
電影幕前幕後任一位技術人員,都有實體物呈現,做為其工作成果。
編輯有劇本,演員表演,美術有佈景,服裝有戲服,攝影拍畫面,收音音效配樂有聲音,剪接出片段,場記寫日誌。
那導演的工作成果是什麼?

當時,我的回答是,導演導演,就是領導演出;電影本身就是他的工作成果。
就我所知所聞,導演會設定電影的概念主軸,包括繪製分鏡表;
據此分鏡表及其他資料,可能製作人攝影副導及導演本人,參與前期工作的幕後人員,相關人等會各處勘景;
大伙兒力求尋到適切的場景,適切的景包含適切的成本。
導演可以修改劇本,決定選角,要求道具服裝,設立鏡位節奏,要求音效內容,做剪接指示,看場記日誌。
可以說電影裡的每位工作人員都是在服務導演,
理想的情況下,團隊應該要認同導演設定的電影概念,支持導演的信念,分工實作出一致符合導演風格的成品。

我很喜歡的刺客一景,
窈七一行人離開林中,在進入通往桃花村的隧道前,有一幕緩行於山豁中間的長鏡頭。
當時就想,真不知從小到大看過幾次下列我所描述的鏡頭,
一行商旅,人或走,或坐騎,緩緩而來;或間歇私語,或靜默而行;
近鏡拍個調整鞍轡,慰問老或傷;
視情境,走向前方一片光明,或回顧身後走過的顛沛;換場,結束。
看過十數次,卻不記得其中任一次的導演或攝影。
但是這個山谷緩行的畫面,我一定會記得是侯導的刺客聶隱娘!
類似的畫面,也不是未曾看過,魔戒也有;
但是取角這樣的高度,緩行的節奏,行走的距離,所有元素加在一起之後呈現出來的這一幕,是因為侯孝賢。

[一時找不到那張侯導在制高點拍攝此行旅的側錄,截自看板人物 20150726 侯孝賢,只有一人,沒有同類專訪]

不管這個景是如何找到的,但我想拍出這個景絕非偶然。

我非電影從業人員,更不是刺客團隊一員,以下全憑猜想:
如果這個景是侯導原本的分鏡之一,那麼找這個山豁就是既定的勘景任務之一;
如果是意外尋獲此地,那麼它或多或少是勘景者覺得侯導會喜歡,會想拍,對侯導有一定程度的理解,才會丟出來。
選景或許侯導一人決定,或者團隊決議,但凡決定使用及如何拍攝後,技術細節由攝影專業人員解決。
有技術難行之處就再與導演商議,團隊就這麼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平衡。
不與專制相關,但的確電影大半都應該奠基於導演對電影的設定與要求,是為軸心。
十年磨一劍,真的是磨,得經過如此來回討論數千萬次,磨出一部電影刺客聶隱娘。
是這樣的信念,意志,毅力,磨得團隊所有人終成一部電影,是因為侯孝賢!


電影中沒有特別點出田元氏與精精兒的身份關聯;總之,精精兒就是田元氏這方派出來與窈七對戰的高手。

或許有人會說那你也是沒看懂。
那又如何,這一點沒有困住我,並沒有讓我停溜不前,也沒有妨礙我理解後續的電影情節。

曾經,大學國文老師教我們看魔幻寫實的電影(對,國文老師);
我們在課堂上討論了很多墨西哥電影巧克力情人裡的情節,符號及意象等等。
回家後,恰巧跟高中同學回訪高中國文老師;這位老師則說,不必過於拘泥符號意象,有時候,它可能就只是很表面。

就如同侯導說的,
我不會去看什麼報導或評論,我也懶得看。我感覺這是雙軌的,跟我的軌道不一樣,你們的眼光是另外一種,跟我怎麼拍都沒關係,所以我不會驚訝,也不會想去看。
看電影是很主觀的,觀眾用什麼眼光,有什麼感受,是觀眾自已決定的,是觀眾本身的生命經歷決定的。
侯導忠於自已拍出他的刺客聶隱娘;他不想去影響或引導觀眾領會與他自身相同的感受;
或許因此被說是不取悅這個世界,但何嘗不是他這位創作者對觀影者的尊重。


刺客聶隱娘的景,很有潑墨山水的色調。
一般電影拍到好的山水,都拍得很大。
大山大水,有的是因為在平面看,前面有高山大水,所以景大。
有的在高山上,在大水間,用廣角,再拉高對比,如無邊無際的華麗大景,很攝影美學;
刺客也有幾幕山水景色,但視覺焦點比較集中,於我反而有種小天下的感覺。
刺客中的山,有嵐煙繚繞;水,有濃霧低迴;節奏放緩,色調集中,不過份亮麗。
雖然有幾個視覺點也是平面,拍出來卻反而有一點收,不是要大鳴大放的,而是一種曖曖內含光,虛懷若谷的情調。
就像我喜歡的這一景:


看到這一景,就想起桃花村的牛吽。

第一聲牛吽,出現在一行人扺達桃花村的隔早。
磨鏡少年起身烤火,還似矇矓未醒,一聲牛吽忽響,少年聞聲而出。
一大早的,牛牠無端端地為什麼要叫,你可以說是因為人擾,窈七與精精兒不尋常的對打,讓田地裡的動物起了紛擾。
第二聲牛吽,響起在一行人啟程新羅的身後。
或許要問,好好的又叫,又受驚擾?就一個桃花村哪那麼多高手打架?
我可以主觀地說,那第二聲牛吽,象徵身後紛亂的朝堂仍在,遠去江湖的旅人已不再受其左右。

更多的,我用精精兒來做個執意唯我不管導演的自我領會好了。
電影中沒有特別點出田元氏與精精兒的身份關聯,
電影中與精精兒會過面的,我印象中應該只有窈七一人;
那麼我若將精精兒臆測為窈七內心糾結化身的闇黑版隱娘也無不可。
教成送回的窈娘,在陌生又熟悉的家鄉,面對親人景物,無一不糾結;
面對幼年時用情甚深的表兄田季安,
在兩人分別的這幾年,只有高山濃霧,說教的道姑師父在旁,
據說是患有亞斯伯格症的窈七,其專一的固執很可能只會令情更深,而不使情滅。
殺或不殺反而是最簡單的問題,所以她從一開始就手下留情了,不殺!
直至聶父被刺,引爆她內心壓抑的情緒定時炸彈,雷出一個之前尚只在內心隱隱咆哮的精精兒(這樣有沒人格分裂)。
林中對戰,其實是窈七與心魔的對抗,瘋魔間不意中劃傷了自個兒;
最終她覺醒清明,返回桃花村。
=完=

不過,因為大家多少都知道小說裡精精兒是田元氏一方派出來的殺手,所以我上述的說法於小說是不合;
但若不論小說或劇本,光以電影來看,我自行地這樣去看"懂"聶隱娘,也是一種可能性,不是嗎?

小從表象牛吽,大到內在涵意,有誰能說真的看懂聶隱娘,唯有侯導自身一人而已。
所以為何牛吽?有村有田就有牛,有牛就會吽,可能也就這麼簡單而已。
真要懂,可以讓我去問牛嗎?
吽~

這兩天發現《刺客聶隱娘》幕後花絮【美術篇】回到唐代的時光隧道,配樂就是我最喜歡的刺客片尾曲:


現在想想,真不知是我的個人喜好一致,還是巧合;這片尾曲的背景樂剛好也有重覆節奏的小鼓,也有點波列露。

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

刺客聶隱娘,是一部視覺版的武俠小說

我覺得,刺客聶隱娘,就是一部視覺版的武俠小說;
有在看武俠小說的人可能會比較看得懂。

刺客聶隱娘臉書

這幾年台灣電影有了起色,看過幾部,有的我感覺不像電影,比較像是電視劇。
我喜歡侯孝賢跟李安,很巧合,他們都是台灣新浪潮導演;
我喜歡這兩位導演的風格裡,都維持著一種電影的古風,但又不會太八股。
他們都是一開始就拍電影的人,拍攝手法不會有電視的影子,還是我小時候看電影的樣子。

搜到一些新聞標題說聶隱娘毁譽參半,有些好像是說看不懂;
呃,其實我沒點看內文,所以不知道是哪裡看不懂。
在看電影之前,尤其是富有個人風格的導演作品之前,我不會看詳細的評論,因為不想受影響。

刺客聶隱娘,明著看,沒有人生大道理。
朝廷藩屬,道姑俗人,殺或不殺,也不是太驚世駭俗。

就像有些作家,有時只是為了想要寫出某個情境,而創作了整個故事;
侯孝賢導演,或許也只是為了想要拍某個畫面,進而拍出了電影刺客聶隱娘。
同樣是改編短篇小說,李安改編斷背山跟色戒,長骨長肉,做了完整的交待;
聶隱娘,恰如片名的"刺客"二字,侯導只拍出刺客時期的窈七;從授與匕首到啟程新羅。
或許正如舒淇所說,
宣傳將刺客做得太高;
聶隱娘是一男三女的愛情故事,有些武打,一個孤單女子,如此而已。

刺客聶隱娘的敍事線分明,畫面乾淨。
某個程度上,侯導可能是為了平衡節奏,留白有緩,剪接有速;但是,我覺得無損於個人對劇情的理解。
畢竟,電影不是連續劇,台詞是次要,不需要事事交待;
重點在視聽,畫面構成與各種聲音要表達的意涵(角色口白只是其一);所以蒙太奇,因此魔幻寫實。

剛看了網路上據說是簡體版行雲記節錄出來的部份劇本內容,這版劇本看起來細節有點多。
我覺得,電影成品還是比較乾淨俐落,就像聶隱娘裡的武打戲;
高手對戰,招招鏗鏘,輸嬴定下,一拍兩散。不拖泥帶水,沒有過多花招,我喜歡!

就如侯導所說,觀影是很個人主觀的事。
我也覺得看電影,不需要一定看懂每一個畫面。

電影可以是一種娛樂,也能是一門藝術。
一部電影,在我坐在電影院裡的那兩個小時裡發揮了娛樂效果,就是功成;而娛樂需求是因人而異。
一部電影,如果有一兩個留白或情境,是我看不懂,而有了平常不會去做的思考或自我辯證,這也是一種樂趣。
但是也不用那麼嚴肅,電影在我的生活裡主要還是娛樂作用;因此,至今不能二看色戒,於我太沉重了。

瑚姬
瑚姬一句『替窈七不平!』田季安擁之入懷,實為同心夫妻;可能還有點療癒了窈七。
田季安誤認窈七傷了瑚姬,憤而力拼,真情流露;所以窈七斷情(如果此時對田季安還有情)。

田元氏與精精兒
田元氏看似深閏官夫人,簇擁三子,嫡位無虞;暗地仍培養自已人馬,剷除異已;包括之前貶官活埋之事。
電影中沒有特別點出田元氏與精精兒的身份關聯;總之,精精兒就是田元氏這方派出來與窈七對戰的高手。
對比原本可能成為田季安元配的窈七,與田元氏,很好奇田元氏是怎麼抽出時間練成高手精精兒的;像玉嬌龍一樣自小養成(大誤)。
說到精精兒,不知為何,我居然注意到,她第一次出場時是執刀的右手腕戴著銅飾,銅飾正面隱約藏有小刀;
第二次出場時,銅飾才換到未執刀的左手腕。

對戰
窈七與精精兒一戰,表面上窈七技勝一籌;其實身受重傷;
師徒一戰,青出於藍勝於藍,窈七手下留情。

話說師徒對戰這一節,一整個武俠小說呀!
山嵐飄渺,道姑獨立;野地小徑,窈七徐來。
田季安死,嗣子年幼,魏博必亂,弟子不殺。
窈七跪下三拜,就此告別。
道姑未阻,伺機跟隨;空曠草原,動手不宜,愈加小心。
直至一隱密腹狹的小徑,剎地,道姑狠招出手,窈七一瞬擋下。
僅僅幾招,輸嬴定下,窈七續行,道袍已傷。

道姑公主
那最後目送窈七的眼神,到底是嘉信公主身份多些,還是道姑師父的心情多些,說到底都是同一人。
道姑事天,本應不問俗事,卻屢次指派窈七暗殺,並教導斷其所愛,然後殺之;
窈七置身事外,最後遠走他方;真正誰才是不與聖人同憂。因此眾生受苦,佛亦不理。

嘉誠公主
原來說起青鸞舞鏡,是在教幼年窈七撫琴之時。公主娘娘就是青鸞,從京師嫁到魏博,沒有同類。
初看時,疑問為何窈七無端在療傷時提起往事;
或許是藉此點通在旁的聶父,如今教成送回的窈娘在魏博也無同類,終將離去。聶父再嘆,當初不應送走你。

田季安
[主上的官威]
初出場的田季安,廳內僅幾位官將;田季安一手把玩著銅鎮,嫡子不安於座。
直至田興直言犯怒,田季安不喜,擲出手中銅鎮,場下眾人無語,田興惴惴。
[公私分明(!?)]
隔日,宣都虞侯晉見。田季安要其護送田興赴職;都虞侯覆稟田興已中風痺,田季安說假的。執意不改。
都虞侯頓下,不再勸說,轉身欲走;
田季安喊下"姑丈",即是以晚輩身份發話,提點小心暗算。
或許對姑丈聶虞侯的私情比對叔父田興多些;也或許都擔心。
聶虞侯未走遠,想想又回頭,對田季安說窈七已經返家;
田季安僅僅回說夜裡已會過面了。沒再多說,便是心中自有計較,聶虞侯不用插手;至此,聶虞侯告退。
田季安轉至田元氏內堂,
低聲說道已指任聶虞侯親自護送田興就職,貶官活埋之事,不可再有;
田元氏縱是心驚也不動聲色,最後低聲回說:知道了。
[主權]
最末,議事廳內,官員下坐,將領立稟,同田興一樣直言,偏向朝廷。
田季安與嫡長子如常上座,卻都看似心有旁騖,並未如同前次田興直言時發怒。
嫡長子明顯心理偏向生母田元氏;
或許現時比起朝廷,田季安更需要擔心的是內憂;如何壓制田元氏勢力,或至少取得平衡。

窈七
我唯一疑問是,電影中,一次放過是心不忍殺之;
但在大僚飛劍襲來,聶隱娘為何不在反手擋刀後射殺大僚,第二次放過,真只是因為小兒可愛?

[更新2015/09/09]我想是因為聶隱娘從來就不是個心狠手辣的人;一招斃命或許是因為武功高強,但對被刺者來說,也是一種仁慈。

姑娘說回來就回來,言而有信。所以會回來是離開前就有的承諾。
但是回來後的用意,或許離開前承諾只是基於道義護送;回來後心情已有了轉折,或許是真心想遠走他鄉。
再次見到磨鏡少年,窈七隱約地像是笑了;也可能,是因為磨鏡少年是第一個笑著歡迎教成送回後的刺客聶隱娘。
與村人相聊,坐姿挺直,表情隱約放鬆;自此,或許窈七稍稍對未來有了期待。


片中有兩大段,背景持續襯著響而不急的大鼓,不與進行中的場景悖離,又能保持一定的緊張感。我覺得很棒!
配樂的部份,令人驚喜地原來是林強!感覺他又自我突破了。
最喜歡結尾,聽似嗩吶配著小鼓,有點混搭卻不突兀的感覺。
畫面上則是遠山縹緲,山下隱約佈滿濃霧,近處一片蘆葦陽光普照;
一行三人此去或許仍是險阻,但有一種終歸平靜的感覺。

所以,聶隱娘,我覺得還不錯。它很明顯地就是一種侯孝賢風格!

好啦,我也該來去看看那十大索"隱"自我測驗囉~

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

2011 千禧年三部曲 龍紋身的女孩

千禧年三部曲,我是在誠品翻完的(感謝)。
或許因為作者本身是社會記者的關係,筆調洗鍊,甚感真實!
同時,他蒐集資料的準備工夫充足,
書中描述的駭客工具技能,感覺很貼切真實。

因為書本賣座,非常難得的有瑞典電影在台灣全省上映;
但瑞典版預告片卻讓我有點不安...
印象中,當時瑞典版台灣預告片強打的重點之一是莎蘭德的駭客背景,
我擔心,沒看過書的觀眾可能會產生錯誤的預期...
因為,在龍紋身甚至是千禧年三部曲中,
駭客技能只是莎蘭德謀生及興趣的一種工具而已,我不認為電影會有多駭客...

我喜歡好萊塢版本勝過瑞典版!
非常意外歐洲文學改編的電影,居然後拍的好萊塢版本比歐洲(瑞典)版更得我心!

光從預告知道是火線追緝令的大衛芬奇導演,就令我開始期待。
火線追緝令在電影台的重播率不高,
但自從上映時看過一次之後,就印象深刻;
能拍好火線追緝令的導演,我相信他能拍出不同於瑞典版的莎蘭德。


尤其是編導及女主角的部份讓我非常驚豔!

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

看見台灣


[看見台灣官方預告 on Youtube ]

看見台灣,吳念真旁白:
"這是我們的島嶼,我們的家。
 我想從來沒有一個人,可以用像鳥一樣,像一片雲一樣的高度,去認真的去觀察臺灣。
 這樣的一個角度跟高度,你才可以真正去理解臺灣,理解她的美麗跟哀愁。
 [看見台灣]齊柏林就是用那樣的高度,
 帶我們去看臺灣,去理解臺灣,甚至去愛臺灣。"

2013年十一月二日,第一次坐在黑暗的戲院中觀看紀錄片,
也是第一次站得那麼高,飛得那麼遠,看著我生長的這個地方。
第一幕,第一景,那美麗的山頭遠眺,就讓我哽咽,
驚豔又崇敬地想著這美景真的是台灣?!
從小就喜歡樹,尤其喜歡綠油油的山頭。
比起蘇格蘭的蒼茫,西班牙的乾礫,加州燥熱乾黃的草原,優勝美地如夢似幻的美景,
台灣這些綠油油的山頭,私以為還是最美!

隨著畫面播放一幕幕空拍旋轉的景象,竟然,開始感到有些暈眩;
慣於行走陸地的人,像飛翔的鳥一樣俯看臺灣,果然太奢侈了。
即使鏡頭下了高山,進入都市平原,但是這暈眩感也只有減輕,並未消弭;
原來,我暈眩,是因為台灣的美。

隨著畫面一幕幕地呈現出台灣山水受污染的現況,
心裡卻開始為齊導演擔心,深怕既得利益者將矛頭指向創作人。
最終,這部影片在刻意的收斂中,
對環保議題還是重重提起,輕輕地放下了。
每逢國際賽事,無處不是愛台灣的聲音;
但看著台灣山水這些真實又不容抹滅的傷痕,
我自省著,我對台灣的愛太形而上了,只是飄渺的口號,行動太少。
在公益捐助之外,我到底還能為台灣做些什麼,
除了這部影片,
我也想要再去多看看台灣,理解台灣;
我也應該再去多想想台灣,多做些什麼來愛台灣。

最後,在讓世界聽到之前,台灣,也都聽見玉山的聲音了嗎?


[東埔國小合唱團 拍手歌(電影配樂為台灣原聲音樂學校版本)]

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

一代宗師


一代宗師,
梁朝偉演內煉的角色是駕輕就熟, 爐火純青了;
如報導所說, 章子怡的確表現出色;
戲份比例上, 宮二讓她有更多機會發揮~

感覺得出王家衛剪掉很多, 
但仍保留了宮二(章子怡)與一線天(張震) 相遇的一幕, 
不知是否有向臥虎藏龍致敬的含意;
這兩人, 長了年紀, 成熟了, 演技也昇華了 ^^b
[不過, 我耳邊還是響起了小虎的那句: "她是我的~~~"]

不滿足的地方, 後半段節奏過慢;
另外, 
宗師們的大紀事是順著時間序帶出, 但部份畫面又時點交錯, 目前說不出這風格是好是壞;

片子整體來說很值得看, 幾場梁朝偉親身上陣的武打戲, 經典!! ♥

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

逆光飛翔 - Touch of the Light

為了報名 2012 金馬影展種子評審所寫的百字感言,真是愈短愈難寫;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直覺地會想到"浮光掠影",
間或以層疊的方式自然地融入場景中,卻帶來重如泰山的效果;
強調的聲音特寫部份,
更讓觀者即使睜著眼睛,也好似像小潔那樣,閉眼搭著裕翔的肩,共同漫步著。
此片清新自然,不著痕跡地就讓觀者與裕翔(身障者)感同身受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不及提到的是,大家圍坐在社團辦公室地上聽裕翔演奏的那一幕!
那一瞬間,整個戲院就像是裕翔的演奏會場,既看戲又聽演奏,
導演的這一幕設計得太棒了!

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暮光之城-破曉(上)




因為到現場票買得有點晚, 所以開場有些沒看到...T_T

暮光的系列小說中,
雖然破曉篇幅最厚, 部份段落我覺得節奏有些沈悶,
但是破曉還是我重讀次數最多的一本,
大概有兩三遍吧, 有時是直接從婚禮開始重讀;
電影破曉的上集節奏明快, 真是令我意外的驚喜!

破曉上集重點在男女主角的感情戲,

男女主角不論戲中戲外都是公開的情人關係,
我相信兩人在戲外的情人關係, 的確有助於他們在破曉拍攝感情戲;
尤其, 這種戲如人生的橋段, 特別容易吸引我入戲~


在破曉之前的貝拉, 感覺比較單板,
姑且不論是演技刻意塑造, 或是她本人實際如此,
至少都符合書中對貝拉的描述,
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, 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又跌跌撞撞的陰沉少女;
破曉的貝拉, 從開場的婚禮就有比較多情緒上的轉變, 帶著點新鮮感;


可以看出貝拉一開始仍對婚姻有所排拒, 也對成為眾人目光焦點感到緊張,
有些年輕新娘的不知所措;
愛德華則像是有點好笑著貝拉的不安, 但又帶著暖意;
短短幾秒的婚禮進場,
雖然愛德華及貝拉之間只有細微的互動, 但是感情味充足;

現今對小說的分類已經愈趨精細,
暮光應該算是奇幻類愛情小說, 所以重點之一還是愛德華與貝拉的羅曼史;
於是, 暮光中, 愛德華及貝拉的重點橋段終於上場了~~~


蜜月的第一晚, 貝拉也有比較多的表情,
或許是劇情比較生活化, 因此也顯得貝拉比較真實一點;
愛德華在求婚時曾經向貝拉表示過, 自己跟她一樣都是沒經驗,
不論是愛德華或貝拉, 都把蜜月第一晚的緊張及期待表現得很貼切;

我覺得游泳這邊, 好像有剪掉一些片段,
上映前看過有些由海底仰拍兩人水中嬉戲的畫面,
但台灣版好像被剪掉了...T^T


看小說比較能理解愛德華為什麼會扳斷床頭扳, 只讓人會心一笑;
但預告片一出來, 直接戳中我的笑點啊!
在戲院中也是笑聲一片~~~

小說把蜜月期間兩人的互動及"心理戰"描寫得比較完整,
但這部份, 劇本的改編我覺得還不夠貼切,
把蜜月的第一個早上從床上移到房外, 感覺不夠突顯兩人的認知差異;
愛德華自責及自制的決心, 大部份有使用台詞及串場影像補足,
但是,
對於好心情被破壞, 以及被澆冷水的憤怒貝拉, 我覺得有些張力不足;

我覺得這邊很重要是因為,
貝拉一直對這段感情信心不足,
所以在新月時, 貝拉才會輕易地就接受愛德華不再愛她的謊言;
隨著愛德華同生共死的表現, 到貝拉答應交換條件結婚, 其間已有轉折,
再加上前一晚新婚之夜美好的回憶,
想必也讓這位新嫁娘對這段感情更有信心;

依書中所寫, 貝拉甚至還因此用手拍打愛德華, 有爆發一定的情緒表現,
我覺得這時的貝拉已經能夠不壓抑, 完整地向愛德華表現所有的情緒,
這也代表著,
貝拉已經徹底地消除對愛德華/婚姻的疑慮,
同時因為愛德華及蜜月的關係, 貝拉變得比較活潑一點;
但是, 電影中的貝拉, 卻還是像之前那樣用比較壓抑的語言及情緒表現,
所以我覺得有點不過癮;


雖然暮光的吸血鬼可以做日光浴, 但是沒心跳應該也代表不用呼吸吧...
而愛德華從僵硬狀態回神過來時, 這吸血鬼...好像是猛吸了一口氣唉... ^^



從第二集新月狼人出現開始,
就覺得暮光的特效團隊做得不錯, 很難看到破綻,
頂多每次特寫雅各的狼眼時, 會顯得特別不真實...
畢竟動物的擬真還是不容易...
破曉的動畫也做得很好, 尤其是山姆跟雅各以狼的個體做精神角力時,
狼的細部表情做得非常漂亮!

另外, 就是貝拉的骨瘦如柴,
大多時候, 懷孕的貝拉只外露頭部及手腳,
妝容化得很逼真, 手腳的部份則是靠特效, 效果也很驚人~
破曉稱得上明顯破綻的, 我覺得是芮妮思蜜的臉部特寫...

破曉下集的主要角色, 有一部份在婚禮中已經露面了,
重點人物芮妮思蜜也已經出現;
目前為止, 暮光的選角都很貼切,
希望下集也能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及圓滿的閉暮 ^^

[以下有雷]
最後一場...貝拉重生, 從心跳聲開始, 我就在想千萬不要是那樣...
一般電影中的揭密場景, 常見到"睜眼"的表現手法,
可能是因為眼睛在五官中最具表現力,
因此舉凡恐龍或異形由黑暗中現身, 吸血鬼或阿凡達的重生,
表現手法都是"睜眼"...
結果...
紅眼阿凡達當破曉的最後一幕, 我覺得實在沒創意...
倒不如斷點  停在貝拉在鏡中第一眼看到的重生的自已...




[11/26 更新]
有新聞報導 Robert Pattinson 已向 Kristen Stewart 求婚成功, 
兩位主角預定明年夏天完婚, 簡直是人生如戲 ~
如果成真, 簡直比布裘配還經典!! 
更別說暮光將在明年十一月上映完結篇, 票房肯定一路衝~~~



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

鋼的琴-第四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入圍

觀影日期: 11/12 10:30
地  點: 新竹影像博物館

盤據著廢棄的鋼廠, 人潮空盪的住樓,
灰濛濛的鎮, 就像風華已逝的老嫗...
不想走的人, 走不掉的人, 走了又回來的人,
就著兩根老煙囪, 像是翻著見底的包袱尋找不再的美好記憶;

一開始簡單卻切題的對比構圖, 讓我有了期待;
一對談判離婚的男女, 用詞直接, 不到十句話就帶我入戲,
雖然男的也體面, 但對比之下, 女的裝容精緻, 看得出來是沿海入時打扮,
這開場戲沒有太多表情, 但是大約看得出這導演的風格, 應該值得一看;

那令人啼笑皆非的母喪場面, 連我一時興起的念頭也顯得荒唐...
不可否認地, 十年文革的確讓內地在傳承文化上出現大斷層,
雖然父後七日以旁觀輕鬆的角度來描寫台灣的喪禮儀式,
其實每一個儀式動作的背後, 都有其嚴肅的意涵,
若要觀光喪禮也太荒誕了, 倒是覺得傳統喪禮儀式會有內地市場;

這部片有點像那首小丑的歌詞, "是他的辛酸化成喜悅, 承獻給你",
莫名的, 小人物的悲有時候卻讓人發笑, 所以更悲;
畫出來的木板琴,
很久以前有部台灣連續劇就用過這梗,
而且更慘, 女主角是畫在紙上, 好處是隨時打張就可以彈空氣鋼琴!

鋼的琴編劇跟導演很擅長刻寫小人物,
可惜這典型的小人物夢想曲, 卻不圓滿...
對比脫線舞男, 起始點都是為了子女, 計劃挑戰一件不可行的事情,
克服萬難下, 轉變為挑戰自我生信心, 竟成大業的快樂結局;
鋼的琴在末段, 讓我覺得有些後續無力, 失焦...
突如其來的魔幻寫實, 顯得有些突兀,
或許改用新彊舞或其他內地舞蹈, 都比佛郎明哥來得好...
計劃雖然完成了, 但最終目的[留住女兒]卻不得成,
於我, 這片有些虎頭蛇尾, 可惜了

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

三個茱麗葉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註:距離我去戲院看這部片已經快一年了...
第一篇是當時就寫下存為草稿,後兩篇則是最近補充更新的;
因為賽德克裡的徐若瑄,所以才儘快出清這篇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說在前頭:內有雷!

一場電影的篇幅有限, 如果又被切成三段彼此之間沒有關聯的故事,著實考驗著三組編導的功力;
一,該死的茱麗葉(Juliet's Choice) 
1. 與父親再婚家庭的格格不入,單身居住在印刷廠地下室
(茱麗葉波特?!波特族:舉凡以櫥櫃,地下室等不足輕重之地當住房的家中弱勢
2. 處於適婚年齡,但因為身障因素,面臨被迫與同為身障同事送做堆的窘境
3. 似乎是別無選擇的只能在自家印刷廠工作
4. 男大生慷慨激昂地要求印製傳單,就這麼突如其來地打動茱麗葉的心(?!)
二,兩個茱麗葉

因為,身為觀眾的我,
還是期待各段能有完整的起承轉合,所以才能成故事;



由一段白色恐怖時期的愛情(?!)故事做開場,感覺有沉重...
雖然藉由片段的台詞及畫面,試圖勾勒出茱麗葉的處境:
  代表人物為哈利波特)
5. 第一次送傳單時,同學們的調侃揶揄跟男大生背著追公車的體貼
雖有以上種種,我還是無法理解茱麗葉。
比起中文段名”該死的茱麗葉”,
似乎,英文段名"Juliet's Choice"更貼切全篇。

現代與前人的交錯,
不用交代現代茱麗葉的愛情始末,
導演直接讓我們進入小茱麗葉的情傷,
看她哭,看她靜,看她假裝放下;
前人茱麗葉的愛情,則多了個羅密歐。

那個年代,
同住在小島上,
雖然看起來好像只是雙方父親工作上的敵對,
因為島上的商業空間小,所以更顯得雙方沒有轉圜的餘地;
"為了你,我什麼都敢"
做到這個承諾的並不是羅密歐,而是茱麗葉;
離開的人,就算反悔也不容易回來,
留在原地的人,卻得在精神病院住個幾年,
家就在咫尺,更難守得住。

雖然...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,被導演駭到!
那關鍵的一幕,
我上一次看驚悚片,可是N久前進的戲院去看三更啊!
因為驚駭過頭了,
所以我要把它列為是本片唯一的缺點...

但結局卻是超級療癒系風格,
大小茱麗葉同時將情傷放下,感覺很棒!
雖然只是島上短短的路程,但有公路電影的味道,非常棒!

而,在看到的第一眼就認出那是北竿海邊,我都佩服我自己。
北竿真的很漂亮,
不止芹壁,值得好好遊覽~



三,還有一個茱麗葉
康康一開場,
光是騎車,就讓我覺得想笑,厲害!
不到幾分鐘,
康康的第一個破音就讓我笑破全場;
導演一開始就定調出這篇段子的風格。

劇本好,選角好,
尤其佩服一個平凡怪誕的故事,能拍得這麼有笑有淚。
雖然主軸還是朱立業,
但是全篇很平衡,
證明短篇也能將起承轉合做得完整;
因為還有一個茱麗葉,
讓我滿足得笑著離開戲院,謝謝!

賽德克。巴萊-太陽旗篇

目前來講,這就是最優的!


雖然知道這只是上集,
看過之後,以這樣兩個半小時的份量來說,
故事的起承轉合已經完整,自成一格;
我覺得,國際版就算不濃縮,應該也沒有問題。


所以,其實...
第一眼的想法是:怎麼沒有英文字幕?!
國際版已經剪出來了,照理說應該有時間準備完整的英文字幕。
在台灣,
外國人或許聽得懂中文,但看得懂的人少;
看得懂中文,能聽得懂賽德克語/日語/台語的阿兜仔應該更少。
雖然不知道四小時多的完整版對外國人來說是否真的會是負擔,
但是進戲院看賽德克這個全民運動,
真希望能有英文字幕,
讓外國朋友也有機會一起來參與及瞭解台灣重大歷史事件!
跟我們一起:參與,賽德克;瞭解,霧社事件。

有些驚訝,
魏導第一幕就直接切入青年莫那演出與其他部落爭搶獵場的段子,
身為部落頭目的長子,
他必須表現卓越的授獵能力,同時與敵對部落爭搶獵場,
也明確點出青年莫那甚至對部落裡的同儕也會逞兇鬥狠!
可以感受到以部落文化來說,的確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,
對漢人觀眾的我來說,莫那...並沒有被過份美化。


俗話說殺人不過頭點地,
賽德克族一出草就要斷人頭是比較血腥一點;
如果,日本人的文明是叫人卑躬曲膝,
賽德克族的野蠻,則是為了嬴得圖騰印記;
那是一種信仰,
與踏上彩虹橋時無愧祖靈的一份渴望。
魏導也沒有過份張揚這份野蠻的驕傲,
激烈的鬥戰場面,配樂卻是吟吟低唱的女聲古調,
讓我與血殺之間隔了一層薄幕,
不會陷入那令人窒息的打殺,
卻更能感覺那份對於這時代悲劇的憐憫。


如同中年莫那敘述在日本內地的場景,
日本人深知,並善為利用各部落間存在已久的嫌隙芥蒂;
莫那與道澤鐡木之間,
從獵場爭搶,言語衝撞,到性命相搏,
雖然兩方同為賽德克族,
道澤部落卻曾經與日人合謀,就為了奪取宿敵莫那的生命。
日據時代,
不管是賽德克族,原住民或漢人,對高壓統治迫害應該都是同感憤恨;


廿年,很久,
但,長不過部落間相爭獵場可能上百年的世仇,
或許,也就能理解道澤鐡木了。


如果說太陽旗造就英雄莫那,
期待彩虹橋,魏導將如何演繹道澤鐵木。

太陽旗,
唯一令我覺得可能有爭議的居然是巴萬。
面對"老師,親愛的老師"是一回事,
一室的婦嬬居然是由十個不到的賽德克小孩下手...
第一個下手的巴萬,
如何從想在運動會跑嬴所有人讓日本小孩哭,
到講出過了彩虹橋去當永遠的朋友,
其間的心理曲折居然是全片我最想得到解答的疑問。


上一次進戲院看徐若瑄是在茱麗葉,
老實說,
看茱麗業之前,相關的報導讓我很期待,
但看過之後,我還是覺得那就是徐若瑄。
反觀賽德克,
雖然她的戲份不多,
但是那句"父親",真得演很好!

官網預告及花絮有部份日軍反攻的片段,
但還是很意外,也很佩服,劇組保密功夫到家,
目前為止,
下集的片段還沒在網硌到處流竄破壞票房!


如同觀前預測
太陽旗雖然有高壓統治及迫害原住民等情結,
但幸好負面情緒並沒有我想像中得多;
導演。巴萊裡寫道,

開鏡時族人所持的觀望態望,似乎曾經讓魏導有點受傷;

魏導自豪的大觀,"信仰天空"的這個共同點,
在經過八十年後的今天,
電影上映了,
也出現報導有些原住民部落並不認為莫那是英雄;
這些不同言論的出現,覺得後人是否已經能夠客觀評價霧社事件,似乎還有些過早。
以類似的情況來推演228事件之後的省籍情節,
我不禁想道:
是否真的,我們還無法比前人更有智慧地找出全民的共同點。





話說,
這張青春肉體應該是第一幕打獵的場景吧,
怎麼一閃而過地根本沒來得及攝入腦海。
幸好,
我們有劇照師。巴萊!

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

賽德克。巴萊

最近國片慢慢開始 HOLD 得住場面了,
比起其他片子,我覺得賽德克很特別的是以"導演"當招牌。
雖然海角捧紅很多角色,最爆紅的卻是幕後的魏導,
他再也沒有"因為當時,我沒有知名度"當退路了。

看劇情片之前,我不想因為爬文太多而影響既定印象,
所以目前只看了導演。巴萊及官方預告。
賽德克跟我最愛的電影之一,Mel Gibson - Braveheart,味道很像,
所以很吸引我,當然挺好國片也是原因之一。

賽德克。巴萊 9/9 太陽旗  9/30 彩虹橋

我用片名做了些猜測:

上集 太陽旗
應該主要是敍述日據統治對在地人的影響,包含漢人及原住民。
劇情可能有高壓統治及迫害原住民等情結,
可能有壓迫,悲憤及無奈等負面情緒;
看完上集之後,如果我是帶著這樣的情緒離開,
或許會因此而懼看下集,
但是,我想,
為了解除這樣的不安,以及為了魏式結局,應該會有利於下集的票房。

兩集之間隔了近三週,

很期待期間的宣傳行銷手法,將如何維持我對賽德克的期待。



也很好奇劇組會用什麼手法,
讓我在下集開頭能再次進入賽德克的世界。

下集 彩虹橋

因為是歷史故事,結局是大家已經知道的:
飛機大炮終究打敗飛箭長刀,賽德克幾近滅族,只剩二百多人;
從上集就糾結我的那些負面情緒,
是否能在一同跨過彩虹橋時得到舒解?得到釋放?
魏式結局是否能滿足我對賽德克的期望?

如果上述答案都是否定的,
9/30 開始,才是賽德克真正票房之戰的啟始。


我相信,賽德克一定是魏導的一個高峰;
困難的是,如何再創造另一個賽德克!

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

戒|色 〔色易守,情難防〕

是開眼BBS上討論色戒觀後感的文章,
看頭篇的評論寫得不錯,就上去回應了,後來看別篇才知道頭篇應該是版主寫的,
他有寫到一些不錯的東西,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去看看微笑
我個人的感想部份轉貼如下:
〔不過,事後才發現有筆誤,下文中的第二場床戲請替換為”第三場”床戲害羞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很感動,有人看到不一樣的東西;(因為聽到太多跟A有關的討論)
從昨天看完色戒回來,腦子裡時不時地就閃過一些畫面,持續消化中~
在進戲院之前,我向來避免看影評,
一來是亂影評一堆,二來是不想有先入為主的想法;
但是這片太受囑目了,所以還是難免看到一兩篇,
閃不掉的,標題已經入目,只記得是說床戲太多;
在看到第一場床戲時,我有疑問李安為什麼要排這場景,
(個人覺得李先生的戲重鋪成,而且又很細微的,
會讓我在最不設防的時候,面臨最強捍的情緒衝擊)
到看第二場~到第二場結束~
真的就像王佳芝說的,像洗過三溫暖;
整部片比重上多在著墨王佳芝,或許是不願意太介入短篇原著,
王佳芝的剖心對白就只有對老吳(還有鄺在旁)的那場,
老吳的忍,只在心裡,套句張愛玲的回”論色戒”,是樣版式~
王佳芝的容卻是身心皆俱,百感交集,還用上這一場來告白;
易先生的情緒轉折,我看了覺得全在這些床戲裡(再來就最後一幕)
一開始,他只當王是他的誘惑,是新奇,
一個面對他可以不帶恐懼的人,而且還是個漂亮的女人,
言談上聊些可以讓他放空的瑣碎,肉體上又不推拒跟他一段
(我若是老易那角色,我都想玩一段);
在第一場床戲中,
他不需要王的臉,他只需要她的身體,只是一種渲洩,
所以他說”有那麼難嗎?”(拜託,出來都出來了,還要裝)
但是王的倔,帶熱的眼神,
雖然只有短暫的停頓,我想還是有些震入了易的心裡;
所以,事後不是了事走人,而是著衣坐定,從容吸煙省思,
直至逃避似的快步離去;
早先王問”一定要這樣嗎?”(經驗不多,還是要先賣弄,吊足胃口)
但是以易的壓抑,的確得用這樣暴烈的性,
才能滿足,短暫地得到平息;
”我恨你”,不論是公私,王對易的情緒都脫不掉恨,
公是國仇恨,私是愛怨恨,
是最真切的一句,也只能言恨不能說愛;
第二場的床戲,不止是身體的赤裸,
也是赤誠的兩個心靈在互相較量,
糾纏的身軀,推拉的兩方,透過細微的眼神跟小動作~
(對,這幾場雖是床戲,但是真的不能看大動作,要看小動作,謝謝)
易老是一扳二扳得要看著王的臉,王的眼,
我想是藉此確認王的情緒波動,易才能從中得到滿足;
蓋眼,跟前面王梁的”排練”動作一樣是女上男下,
王可以直接而肯定的回梁說不想跟你討論這問題,因為不需要;
面對易,她沒法這麼說,也沒法這麼否認,
又故意想讓易處在最害怕的黑暗中當作小小的報復;
個人覺得那小小的報復也算是易對她的疼”寵”吧;      
          ->原文中的”寵”字選錯字碼變亂碼,在此補正
這兩個人,相遇的起緣天真荒誕,過程設局艱辛,
有太多的設防,難以解放,就連肉體上的高潮也是千辛萬苦;
所以”給我間公寓”時,王應該已經動情了,
因為她知道去住過公寓的已經死了,
住在官邸才有機會進書房,才有機會利用易太太給老易無形的壓力;

-目前消化到這裡-

雖然,我個人覺得床戲是易先生最重的內心戲,
但是就個人對梁朝偉的印象,希望下次還是不要一次翻盤太多~
超震撼~改天來看看三輪車夫~

覺得李先生還另外創了個特別的台灣奇蹟,
這年頭,有特效,有動作,有偶像,拉年輕人進戲院不是問題,
但是我昨天去看的那場,人數大概卅人上下,
有一半是五十歲以上的人,大多是老婆婆結伴來看,
我後面也還坐了三個七十歲以上的老爺爺,
常說國片不景氣,
原著張愛玲的短篇小說不是現在最風行的作品,
演員也不是現在個個都大腕,
但是因為用心,李安讓我看到不一樣的戲院,
同時,他自己的作品又有了突破,真的是典範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上下虛線之間是感想原文,後來還針對不同配角有些想法,日後再敍微笑
親愛的朋友,如果對色戒有自己的想法,一起來討論討論”劇情”,
跟我可以討論床戲的劇情,如果你想討論床戲的”動作”請找你相好的,
我看色戒是劇情片,不是動作片,謝謝;